物流基地的制约因素和开发主体
开发主体编辑
根据上述对物流基地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物流基地的开发建设离不开政府和物流企业这两大主体,做为两大主体,政府和物流企业在物流基地的开发建设中各尽其职,各取所需。
从政府方面看,政府在物流基地的开发建设中应该扮演好这样两个角色:一是基础条件的创造者,二是运作秩序的维护者。
物流基地的建设需的投资是比较大的。以平湖物流基地为例,按照预算,仅一期建设的基础性投资就需要5个多亿人民币,除了引资,融资之外,绝大部分需要政府的支持。平湖物流基地目前的开发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二是土地转让基金投入再开发,今后,我们还将寻求由政府支持银行提供的低息长期贷款。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作为一项带有公共公益特性的基础建设,政府的投入都是合理的和必须的。
国外的物流基地建设,基本上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例如,日本东京和平岛物流基地,建设总投资572亿日元,其中中央财政出资70%,东京地方财政出资20%,企业资本只占10%在起步阶段,政府在征地、减税、低息贷款等方面为大型物流基地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又例如,位于德国中部的图林根物流基地,其建设投资比例为:市政府占42.5%,州经济开发部占35.5%,联邦铁路(D8)占14.7%,行业协会占7.3%。
由于基地的投资人主要是政府或政府经济组织,所以公司的经营方针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主要侧重于平衡资金,实现管理和服务职能。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那种自下而上,由小到太逐步生成的综合物流中心属于另外一个概念,不在此论的分析之中。
作为一种以降低社会总成本为终极目的的基础产业,政府在给予必需的资金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在政策的制订、动作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方面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开发主体,政府从物流基地的建设中得到的利益有以下三个方面:
◎是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社会生产总成本。
◎是解决城市功能紊乱,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合理规划调整产业布局。
◎是带动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为基地服务辐射半径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制约因素编辑
◎有一种十分形象的说法,现代物流业要求的是一种无缝运作,也就是说,发展现代物流业最需要的是各方面的统一协作,建设物流基地也是如此,这方面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深刻的分析管理无须重复。平湖物流基地在开发过程中,来自这方面的制约也是十分严重的,最典型的是基地内连接深圳东西部港口的两条专用线一直起不到很好的衔接港口的作用,这其中有铁路、海运标箱型号不统一的问题,有相关设备不很配套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一个体制的问题。因此,体制方面的不顺畅是制约物流基地发展的首要障碍。
◎如前所述,物流基地发挥作用的范围通常不是某一个行政区域,而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经济区域。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存在着地区间市场封锁的问题,当然,形成这种封锁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中央及地方、地方及地方、政府与企业等若干经济主体利益交织在一起的因素,但这种地区间的封锁对物流基地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地区市场封锁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工家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基础产业和加工工业结构不合理;三是产业结构趋同化,这种不合理性降低了地区间的优势,减少了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使物流基地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保护了本地区企业占用的资源和市场份额,增加了物流基地开展业务的难度,削弱了物流基地可能带来的比较利益。
◎唐人有诗,叫做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用它不形容中国物流业近年来的发展应该是比较形象的。概念新、传播快,此为特点之一;千帆竞举、百舸争流,且个个不甘人后,处处热火朝天,此为特点之二。对从事具体物流实践的人来讲,这是件好事,至少可以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和互相学习的机会。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背后还暴露出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那就是物流企业的分散多头发展,大家都来搞物流必然违背了物流业的基本初衷,不但形不成集中经营、降低成本的优势,还进一步增加了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当然,我们决不是说只容你物流基地存在,不让别人搞物流,而是要强调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浪费。目前,这种多头重复建设只看到了一些端倪,还没有到多严重的地步,但必须提醒有关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视。